公司新闻
石雕威廉希尔williamhill范文10篇
威廉希尔williamhill中国的雕刻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它的丰富多彩,如石雕、木雕、砖雕、泥塑等不同材质表现出来的雕刻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并在不同的领域里发挥着应有的作用。雕刻艺术按用途划分有建筑雕刻、宗教雕刻以及观赏、陈设性雕刻等;按工艺划分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圆雕等。作为雕刻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石雕艺术,在我国民间石雕工艺渊源久远,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
石雕是以青石、沙石、花岗石、大理石等为材料的雕刻艺术品。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出现有石雕作品,如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头像,还有出土的商代大理石石虎、石鸟。迄今为止河北石家庄出土的一对西汉裸体石人是我国最早的大型石雕。东汉以来,佛教传入中国,由于佛教艺术的盛行,而使宗教石雕得到较快的发展,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及莫高窟的石雕造像代表了这个时期石雕艺术的巅峰水平。东汉武氏祠前有一对石狮子,是我国陵墓石狮最古老的作品,形态逼真,鬣毛清晰可见。著名的西汉霍去病陵墓石雕群是汉代石雕的代表作。这些石雕不追求自然形体的逼真摹写,而是重视结构形式的韵律,力图通过动物的跃动瞬间以及内在结构来表现动物旺盛的生命力,达到形神兼备、静中欲动的艺术效果。霍去病墓石雕以高度概括的雕刻手法而不同凡响,其独特、雄浑、沉厚、简洁的艺术风格,反映了汉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相对集中于历代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作品中。保存至今的六朝、唐、宋时期的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为数众多,为我们探求石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宋、元以后,石雕艺术向世俗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民间石雕、工艺石雕、建筑石雕逐渐成为石雕艺术的主流。明清时期石雕艺术除广泛用于建筑石雕以外,小型佛像、陈设小品、印纽等观赏性作品极为流行,石雕题材形式多样,技艺精湛,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1.吉祥图案。“吉祥”这两个字最早见于先秦战国时期的《庄子》一书。书中有“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之语,自古就是福寿喜庆的祝吉之词,也是国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依照世俗的观念,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加官晋爵、子孙满堂、富贵永年。因此,吉祥的内容是多福、添子、增寿。还有如“吉庆有余”“龙凤呈祥”“天官赐福”“麒麟献瑞”“松鹤延年”“麟凤吉祥”“一路连科”“狮子绣球”“封侯挂印”“太师少师”“天马行空”“福”“寿”等,都是人们祈盼吉祥的重要内容。
2.戏曲人物、古代英雄、神话传说以及日常生活,如“渔樵耕读”“杨家将”等。
3.避邪纳福的吉祥物与祥瑞的动物。如狮子、麒麟、凤凰、大象、鹿、仙鹤、蝙蝠及十二生肖等。
近代民间石雕广泛运用于建筑的诸多部位上,如民间建筑的梁枋、廊心墙、台基、栏杆、门狮、柱础、门枕石以及桥梁、石牌坊、石碑、镇庄兽、拴马桩以及陵墓雕刻等。其中典型的民间石雕,如石牌坊、石狮子、拴马桩、门枕石、石桥、柱础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
民间工艺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枝奇葩,而民间石雕运用在建筑装饰中,尤其是用于明清时期的建筑石雕装饰,因其有逐渐消失的趋势而更显弥足珍贵。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一的石牌坊。牌楼即牌坊,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牌坊直接渊源于汉唐时期的里坊门、其形制与古老的衡门、乌头门和棂星门有关。明朝中期,坊门的结构渐趋繁杂,形制也越来越高大,逐步演变成牌坊。牌坊以“一间两柱”为基本形式,即竖立的两柱间横接一至两根额枋,上下两根额枋之间镶牌或透雕的花板;柱要深埋,还要箍“夹杆石”以求稳定。大型的牌坊可横向展开成“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牌坊的形制相当自由,甚至可以使用一般民间建筑禁忌的斗拱,屋顶由斗拱承托形成楼檐。牌坊的斗拱、额枋、夹杆石和屋顶都是重点装饰的部位。如:位于广西钟山县玉坡村的“荣恩石牌坊”古建筑,是广西有名的最具地方特色的古建筑之一。该牌坊位于该村廖氏宗祠前,是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该村进士廖世德为纪念其祖所建。牌坊占地10.30平方米,四柱、三间、五楼、庑殿顶,宽6.18米,进深1.66米,通高7.32米,通体青石建造,牌坊满布圆雕、高浮雕和低浮雕。用料宏大厚实,石柱立在石基座上,柱前后均设抱鼓石,起护杆作用,其中,中柱正面抱鼓石上镂雕石狮,明间正楼庑殿正脊两端饰有反尾上翘鱼鸱吻,正中为保护陆顶,四斗拱间为透雕花窗,横枋下正中石匾竖刻楷书“恩荣”二字。花抬枋及枋间的石板为高浮雕和透雕镂空的“双龙戏珠”“双狮戏球”“麟吐玉书”“丹凤朝阳”“八仙贺寿”“鱼跃龙门”等十多组玲珑剔透、寓意深刻的题材。在表现手法上不同的建筑部位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起护栏作用的抱鼓石的两侧用的是线刻的表现手法,起到了整体而不破环原有牌坊的柱式结构。而花抬枋及枋间的石板则应用了高浮雕且近似于圆雕的表现方法,突出了牌坊最主要而显著的位置的“双龙戏珠”和“双狮戏球”。而四斗拱间采用了低浮雕的表现手法,以丰富牌坊的内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主题的作用。整个牌坊从正面到背面的雕工精致细腻,刀法娴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2000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二的石狮子。传说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从此狮子被逐渐神话,人们认为它能避邪护法,而成为佛法威力的象征。狮子又被称为“百兽之王”,人们认为它可镇百兽。由于东汉开始,历代帝王陵墓石兽中均沿用石狮子护陵,用以避邪镇墓。狮子还常成为菩萨的坐骑和寺庙的建筑装饰。古代官制三公、三孤之首名太师、少师,官位显赫。大狮、小狮谐音太师、少师。“太狮少狮”图案比喻为高官厚禄、财富与权力的象征,多见于民间建筑门饰雕刻。狮子的形象被融入中国文化中,成为最具民族特色和民间色彩的典型艺术形象,深受百姓的喜爱。传说雄狮与雌狮在一起嬉戏,狮子的毛会缠在一起滚为球,球内会生出小狮子。“狮子滚绣球”“太狮少狮”图案寓意祛灾祈福、子孙繁盛、财源滚滚。广泛用于石牌坊、桥梁、望柱、建筑小品、门枕石、拴马桩等雕刻上。如:石龙桥位于广西钟山县石龙镇镇府门前,横跨于石龙河南北两岸,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建于光绪年间,全长40米,宽5.2米,高12米,正拱跨度14米,副拱跨度7米,整座桥全用青石拱建而成,未用丁点灰浆联结,充分显示出我国桥梁建筑的高超技术和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石龙桥桥堍两端各置石狮子一对,两石狮怒目圆瞪,虎虎生威,桥面两侧石栏、望柱、华盖内侧饰满浮雕图案,望柱外侧分别阴刻着“龙蟠东水”“石锁珠江”八个雄健的横幅大字,两石栏上分别雕刻有“双龙戏珠”“双凤朝阳”“八仙贺寿”“沣矶访贤”“三顾茅庐”“巧借东风”“西湖借伞”“十八相送”等神话传说和戏文掌故。这些图案在技法上都应用了浅浮雕和线刻的表现手法,刻工细腻、形象生动,使大桥溢彩流金、熠熠生辉,不但体现出清代浮雕艺术的精湛,也体现了清代戏曲艺术的兴盛,说明清代文化艺术之繁荣。石龙桥是一座融建筑、雕刻、造型、戏曲艺术于一体的古石桥,在建筑及雕刻上都有较高的造诣,为广西古石桥中所罕见。2000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三的拴马桩。明末至近代农村的石雕工艺品。在农村宅院用来拴马、牛等牲口的一种石雕桩。流行于陕西渭南地区,陇东、山西、广西一些地区也有类似作品。拴马桩的材料多为青灰石、黑青石。石桩分为桩头、桩颈、桩根三部分,其重点在桩头圆雕。雕刻题材丰富,有人物、动物、神话故事人物等,其中以石猴、人与动物等造型居多。多应用圆雕、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手法对石桩各部位进行装饰。圆雕造型浑厚、稚拙、粗犷,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与生活情趣。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四的门枕石。也叫抱鼓石或门墩,是一种石材做成的极具结构功能和艺术欣赏价值的建筑构件,位于大门的门轴下。主要功能为承托大门起转动门轴的作用。门枕石突出门外的部分称为门鼓石、门墩,是装饰的重点。做成圆形的称为圆门鼓,做成方形的称为方门鼓。门墩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佛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三个方面。门墩上的“狮子绣球”“五福捧寿”“九世(狮)同居”“白猿偷桃”“三羊开泰”“刘海戏金蟾”“麟吐玉书”“岁寒三友”“暗八仙”等图案,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由于封建礼教及权势的规矩制度,使得应用在建筑上的装饰图案纹样也有官位等级的差别。官位等级高的门墩图案丰富且雕工精致,官位等级低的门墩图案极少甚至没有,就一简单的方柱或圆柱门墩。门墩上的图形大多采用低浮雕或线刻,极少用透雕。浮雕栩栩如生,给人很强的视觉效果;透雕更是剔透玲珑,令人叫绝。我国各地民居的门枕石类型繁多,风格迥异。如:唐介祠位于广西省全州县凤凰乡翠西石冲村内,唐介,现广西兴安县高尚乡江东村人,宋仁宗时为御史里行。在宋一代,其后人有八九人中进士,人丁繁衍,由于家族兴旺人多,其中一支迁至全州。为纪念先人,而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兴建了这座唐介祠,该祠砖瓦木结构,有天井厢房,分上下两座。大门两侧分别立两个抱鼓石,鼓石上蹲踞着两个小狮,整个抱鼓石包括鼓、鼓石,小狮子应用了高浮雕与低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雕刻精致,不失为一件极好的石雕艺术品。该祠保护得相当完好。
构图主要是对几种关系的处理。第一是主与宾的关系。景物本身是没有主次之分的,需要创作者依据自己的情感表达需要,分清主宾关系,必要的时候还要对主体加以强化,以形成对比。第二是疏与密的关系。石雕构图如果疏密关系处理不好,容易显得单调和呆板,应当通过对疏密关系的处理,使构图呈现节奏感和灵动感。第三是轻与重的关系。在石雕的构图中,四平八稳的并不一定就好,但是轻重失调也是一个弊病,有的作品头重脚轻,有的往一边倒,让人看了很不舒服。所以我们在石雕的构图中要追求一种不平衡中的平衡,先通过确立主体来确立一种不平衡,主体确立之后,就要在大面积的虚实之中,选择合适的位置安排适量和相关的景物予以呼应,以求得视觉上的平衡效果。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中,“马踏匈奴”雕像中突出表现了整个石雕群的主题,具有主体地位。雕像采用象征的表现手法,用一匹傲然屹立、英姿焕发的战马来突出体现这位年轻的常胜将军。整个作品深沉浑厚、雄奇博大、主题鲜明、寓意深刻,不仅展现了霍去病将军一生的显赫战功,同时也是古代草原战场的缩影。整个雕塑形象传神,刀法洗练朴实,石雕外轮廓苍劲有力,尤其在逆光条件下更有说不出的蜿蜒曲折之美。作品概括能力之强、艺术表现力之丰富堪称我国石雕艺术中的典范。在色彩上我们要依色取俏。如,青田石雕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就是依色取俏。艺人根据石料不同的天然色彩进行构思创作,如在人物类中,白的可雕脸谱,黑的可雕成衣裳,反之亦可。俏色的巧妙运用,使青田石雕融自然美和工艺美于一体,形象逼真、绚丽多彩。艺人在石料质地和色彩最突出、最理想的部分,安排作品的主体部位。比如,人物石雕脸面的石质总要是最纯净无瑕的,这使作品的物象与石料天然妙合,成为作品的最精彩部分。
雕刻就是通过刀等器具运用各种雕刻手段把无形的石材变成自己所构思创造的形体。石雕的技法有圆雕、镂空、浮雕、凿法、刀法、洞法、刺法等各种传统技法,繁简有致、层次分明。雕刻者创作时要心、眼、手一致,进入所谓随心所欲的境地。这是创作者从一块无形的石料中结合石色、创意慢慢思考出理想造型的一个漫长过程;是体现雕工、刀法技艺水平的过程;是体现个性思维的过程;是把无生命的石头变成有生命力的作品的过程。
艺术界中有一句名言,叫做“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是一个共性和个性的问题,民族性孕育在世界性之中,同时世界性也因为民族性的存在而绚丽多彩。对于石雕艺术来说,作品中对于民族风格的展现,不但是作品在这个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时代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中国艺术家的责任和使命。具体来说,在素材上,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灵感,比如一些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等,适当地对其加以变形和整合,使之具有新的时代意义;在创作上,主动运用传统特色技艺和表现方法,如因色取俏、因材施艺、依势造型等;在情感表达上,体现出中国古典美学中如意与境谐、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等审美追求,同时,我们也应当使石雕创作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相结合,使作品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需要指出的是,首先,艺术民族化的本质是艺术家的一种“独立思考”,即不被流行的、时尚的主流文化左右,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创作价值,明白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和表达。比如近年来旅游业发达,一些景区内出售制作粗糙的工艺品,虽然其形式和内容与民族性有关,但是却不是真正的民族性。其次是民族化的追求不是简单的挪用和牵强的拼贴,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与借鉴。作品既强调工艺,又体现较高的艺术品位,既有民族文化的内涵,又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追求,这才是真正的民族化的体现。
中国的雕刻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它的丰富多彩,如石雕、木雕、砖雕、泥塑等不同材质表现出来的雕刻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并在不同的领域里发挥着应有的作用。雕刻艺术按用途划分有建筑雕刻、宗教雕刻以及观赏、陈设性雕刻等;按工艺划分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圆雕等。作为雕刻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石雕艺术,在我国民间石雕工艺渊源久远,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
石雕是以青石、沙石、花岗石、大理石等为材料的雕刻艺术品。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出现有石雕作品,如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头像,还有出土的商代大理石石虎、石鸟。迄今为止河北石家庄出土的一对西汉裸体石人是我国最早的大型石雕。东汉以来,佛教传入中国,由于佛教艺术的盛行,而使宗教石雕得到较快的发展,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及莫高窟的石雕造像代表了这个时期石雕艺术的巅峰水平。东汉武氏祠前有一对石狮子,是我国陵墓石狮最古老的作品,形态逼真,鬣毛清晰可见。著名的西汉霍去病陵墓石雕群是汉代石雕的代表作。这些石雕不追求自然形体的逼真摹写,而是重视结构形式的韵律,力图通过动物的跃动瞬间以及内在结构来表现动物旺盛的生命力,达到形神兼备、静中欲动的艺术效果。霍去病墓石雕以高度概括的雕刻手法而不同凡响,其独特、雄浑、沉厚、简洁的艺术风格,反映了汉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相对集中于历代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作品中。保存至今的六朝、唐、宋时期的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为数众多,为我们探求石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宋、元以后,石雕艺术向世俗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民间石雕、工艺石雕、建筑石雕逐渐成为石雕艺术的主流。明清时期石雕艺术除广泛用于建筑石雕以外,小型佛像、陈设小品、印纽等观赏性作品极为流行,石雕题材形式多样,技艺精湛,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1.吉祥图案。“吉祥”这两个字最早见于先秦战国时期的《庄子》一书。书中有“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之语,自古就是福寿喜庆的祝吉之词,也是国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依照世俗的观念,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加官晋爵、子孙满堂、富贵永年。因此,吉祥的内容是多福、添子、增寿。还有如“吉庆有余”“龙凤呈祥”“天官赐福”“麒麟献瑞”“松鹤延年”“麟凤吉祥”“一路连科”“狮子绣球”“封侯挂印”“太师少师”“天马行空”“福”“寿”等,都是人们祈盼吉祥的重要内容。
2.戏曲人物、古代英雄、神话传说以及日常生活,如“渔樵耕读”“杨家将”等。
3.避邪纳福的吉祥物与祥瑞的动物。如狮子、麒麟、凤凰、大象、鹿、仙鹤、蝙蝠及十二生肖等。
近代民间石雕广泛运用于建筑的诸多部位上,如民间建筑的梁枋、廊心墙、台基、栏杆、门狮、柱础、门枕石以及桥梁、石牌坊、石碑、镇庄兽、拴马桩以及陵墓雕刻等。其中典型的民间石雕,如石牌坊、石狮子、拴马桩、门枕石、石桥、柱础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
民间工艺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枝奇葩,而民间石雕运用在建筑装饰中,尤其是用于明清时期的建筑石雕装饰,因其有逐渐消失的趋势而更显弥足珍贵。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一的石牌坊。牌楼即牌坊,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牌坊直接渊源于汉唐时期的里坊门、其形制与古老的衡门、乌头门和棂星门有关。明朝中期,坊门的结构渐趋繁杂,形制也越来越高大,逐步演变成牌坊。牌坊以“一间两柱”为基本形式,即竖立的两柱间横接一至两根额枋,上下两根额枋之间镶牌或透雕的花板;柱要深埋,还要箍“夹杆石”以求稳定。大型的牌坊可横向展开成“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牌坊的形制相当自由,甚至可以使用一般民间建筑禁忌的斗拱,屋顶由斗拱承托形成楼檐。牌坊的斗拱、额枋、夹杆石和屋顶都是重点装饰的部位。如:位于广西钟山县玉坡村的“荣恩石牌坊”古建筑,是广西有名的最具地方特色的古建筑之一。该牌坊位于该村廖氏宗祠前,是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该村进士廖世德为纪念其祖所建。牌坊占地10.30平方米,四柱、三间、五楼、庑殿顶,宽6.18米,进深1.66米,通高7.32米,通体青石建造,牌坊满布圆雕、高浮雕和低浮雕。用料宏大厚实,石柱立在石基座上,柱前后均设抱鼓石,起护杆作用,其中,中柱正面抱鼓石上镂雕石狮,明间正楼庑殿正脊两端饰有反尾上翘鱼鸱吻,正中为保护陆顶,四斗拱间为透雕花窗,横枋下正中石匾竖刻楷书“恩荣”二字。花抬枋及枋间的石板为高浮雕和透雕镂空的“双龙戏珠”“双狮戏球”“麟吐玉书”“丹凤朝阳”“八仙贺寿”“鱼跃龙门”等十多组玲珑剔透、寓意深刻的题材。在表现手法上不同的建筑部位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起护栏作用的抱鼓石的两侧用的是线刻的表现手法,起到了整体而不破环原有牌坊的柱式结构。而花抬枋及枋间的石板则应用了高浮雕且近似于圆雕的表现方法,突出了牌坊最主要而显著的位置的“双龙戏珠”和“双狮戏球”。而四斗拱间采用了低浮雕的表现手法,以丰富牌坊的内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主题的作用。整个牌坊从正面到背面的雕工精致细腻,刀法娴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2000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二的石狮子。传说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从此狮子被逐渐神话,人们认为它能避邪护法,而成为佛法威力的象征。狮子又被称为“百兽之王”,人们认为它可镇百兽。由于东汉开始,历代帝王陵墓石兽中均沿用石狮子护陵,用以避邪镇墓。狮子还常成为菩萨的坐骑和寺庙的建筑装饰。古代官制三公、三孤之首名太师、少师,官位显赫。大狮、小狮谐音太师、少师。“太狮少狮”图案比喻为高官厚禄、财富与权力的象征,多见于民间建筑门饰雕刻。狮子的形象被融入中国文化中,成为最具民族特色和民间色彩的典型艺术形象,深受百姓的喜爱。传说雄狮与雌狮在一起嬉戏,狮子的毛会缠在一起滚为球,球内会生出小狮子。“狮子滚绣球”“太狮少狮”图案寓意祛灾祈福、子孙繁盛、财源滚滚。广泛用于石牌坊、桥梁、望柱、建筑小品、门枕石、拴马桩等雕刻上。如:石龙桥位于广西钟山县石龙镇镇府门前,横跨于石龙河南北两岸,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建于光绪年间,全长40米,宽5.2米,高12米,正拱跨度14米,副拱跨度7米,整座桥全用青石拱建而成,未用丁点灰浆联结,充分显示出我国桥梁建筑的高超技术和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石龙桥桥堍两端各置石狮子一对,两石狮怒目圆瞪,虎虎生威,桥面两侧石栏、望柱、华盖内侧饰满浮雕图案,望柱外侧分别阴刻着“龙蟠东水”“石锁珠江”八个雄健的横幅大字,两石栏上分别雕刻有“双龙戏珠”“双凤朝阳”“八仙贺寿”“沣矶访贤”“三顾茅庐”“巧借东风”“西湖借伞”“十八相送”等神话传说和戏文掌故。这些图案在技法上都应用了浅浮雕和线刻的表现手法,刻工细腻、形象生动,使大桥溢彩流金、熠熠生辉,不但体现出清代浮雕艺术的精湛,也体现了清代戏曲艺术的兴盛,说明清代文化艺术之繁荣。石龙桥是一座融建筑、雕刻、造型、戏曲艺术于一体的古石桥,在建筑及雕刻上都有较高的造诣,为广西古石桥中所罕见。2000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三的拴马桩。明末至近代农村的石雕工艺品。在农村宅院用来拴马、牛等牲口的一种石雕桩。流行于陕西渭南地区,陇东、山西、广西一些地区也有类似作品。拴马桩的材料多为青灰石、黑青石威廉希尔williamhill。石桩分为桩头、桩颈、桩根三部分,其重点在桩头圆雕。雕刻题材丰富,有人物、动物、神话故事人物等,其中以石猴、人与动物等造型居多。多应用圆雕、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手法对石桩各部位进行装饰。圆雕造型浑厚、稚拙、粗犷,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与生活情趣。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四的门枕石。也叫抱鼓石或门墩,是一种石材做成的极具结构功能和艺术欣赏价值的建筑构件,位于大门的门轴下。主要功能为承托大门起转动门轴的作用。门枕石突出门外的部分称为门鼓石、门墩,是装饰的重点。做成圆形的称为圆门鼓,做成方形的称为方门鼓。门墩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佛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三个方面。门墩上的“狮子绣球”“五福捧寿”“九世(狮)同居”“白猿偷桃”“三羊开泰”“刘海戏金蟾”“麟吐玉书”“岁寒三友”“暗八仙”等图案,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由于封建礼教及权势的规矩制度,使得应用在建筑上的装饰图案纹样也有官位等级的差别。官位等级高的门墩图案丰富且雕工精致,官位等级低的门墩图案极少甚至没有,就一简单的方柱或圆柱门墩。门墩上的图形大多采用低浮雕或线刻,极少用透雕。浮雕栩栩如生,给人很强的视觉效果;透雕更是剔透玲珑,令人叫绝。我国各地民居的门枕石类型繁多,风格迥异。如:唐介祠位于广西省全州县凤凰乡翠西石冲村内,唐介,现广西兴安县高尚乡江东村人,宋仁宗时为御史里行。在宋一代,其后人有八九人中进士,人丁繁衍,由于家族兴旺人多,其中一支迁至全州。为纪念先人,而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兴建了这座唐介祠,该祠砖瓦木结构,有天井厢房,分上下两座。大门两侧分别立两个抱鼓石,鼓石上蹲踞着两个小狮,整个抱鼓石包括鼓、鼓石,小狮子应用了高浮雕与低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雕刻精致,不失为一件极好的石雕艺术品。该祠保护得相当完好。
中国的雕刻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它的丰富多彩,如石雕、木雕、砖雕、泥塑等不同材质表现出来的雕刻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并在不同的领域里发挥着应有的作用。雕刻艺术按用途划分有建筑雕刻、宗教雕刻以及观赏、陈设性雕刻等;按工艺划分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圆雕等。作为雕刻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石雕艺术,在我国民间石雕工艺渊源久远,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
石雕是以青石、沙石、花岗石、大理石等为材料的雕刻艺术品。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出现有石雕作品,如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头像,还有出土的商代大理石石虎、石鸟。迄今为止河北石家庄出土的一对西汉裸体石人是我国最早的大型石雕。东汉以来,佛教传入中国,由于佛教艺术的盛行,而使宗教石雕得到较快的发展,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及莫高窟的石雕造像代表了这个时期石雕艺术的巅峰水平。东汉武氏祠前有一对石狮子,是我国陵墓石狮最古老的作品,形态逼真,鬣毛清晰可见。著名的西汉霍去病陵墓石雕群是汉代石雕的代表作。这些石雕不追求自然形体的逼真摹写,而是重视结构形式的韵律,力图通过动物的跃动瞬间以及内在结构来表现动物旺盛的生命力,达到形神兼备、静中欲动的艺术效果。霍去病墓石雕以高度概括的雕刻手法而不同凡响,其独特、雄浑、沉厚、简洁的艺术风格,反映了汉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相对集中于历代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作品中。保存至今的六朝、唐、宋时期的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为数众多,为我们探求石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宋、元以后,石雕艺术向世俗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民间石雕、工艺石雕、建筑石雕逐渐成为石雕艺术的主流。明清时期石雕艺术除广泛用于建筑石雕以外,小型佛像、陈设小品、印纽等观赏性作品极为流行,石雕题材形式多样,技艺精湛,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1.吉祥图案。“吉祥”这两个字最早见于先秦战国时期的《庄子》一书。书中有“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之语,自古就是福寿喜庆的祝吉之词,也是国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依照世俗的观念,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加官晋爵、子孙满堂、富贵永年。因此,吉祥的内容是多福、添子、增寿。还有如“吉庆有余”“龙凤呈祥”“天官赐福”“麒麟献瑞”“松鹤延年”“麟凤吉祥”“一路连科”“狮子绣球”“封侯挂印”“太师少师”“天马行空”“福”“寿”等,都是人们祈盼吉祥的重要内容。
2.戏曲人物、古代英雄、神话传说以及日常生活,如“渔樵耕读”“杨家将”等。
3.避邪纳福的吉祥物与祥瑞的动物。如狮子、麒麟、凤凰、大象、鹿、仙鹤、蝙蝠及十二生肖等。
近代民间石雕广泛运用于建筑的诸多部位上,如民间建筑的梁枋、廊心墙、台基、栏杆、门狮、柱础、门枕石以及桥梁、石牌坊、石碑、镇庄兽、拴马桩以及陵墓雕刻等。其中典型的民间石雕,如石牌坊、石狮子、拴马桩、门枕石、石桥、柱础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
民间工艺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枝奇葩,而民间石雕运用在建筑装饰中,尤其是用于明清时期的建筑石雕装饰,因其有逐渐消失的趋势而更显弥足珍贵。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一的石牌坊。牌楼即牌坊,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牌坊直接渊源于汉唐时期的里坊门、其形制与古老的衡门、乌头门和棂星门有关。明朝中期,坊门的结构渐趋繁杂,形制也越来越高大,逐步演变成牌坊。牌坊以“一间两柱”为基本形式,即竖立的两柱间横接一至两根额枋,上下两根额枋之间镶牌或透雕的花板;柱要深埋,还要箍“夹杆石”以求稳定。大型的牌坊可横向展开成“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牌坊的形制相当自由,甚至可以使用一般民间建筑禁忌的斗拱,屋顶由斗拱承托形成楼檐。牌坊的斗拱、额枋、夹杆石和屋顶都是重点装饰的部位。如:位于广西钟山县玉坡村的“荣恩石牌坊”古建筑,是广西有名的最具地方特色的古建筑之一。该牌坊位于该村廖氏宗祠前,是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该村进士廖世德为纪念其祖所建。牌坊占地10.30平方米,四柱、三间、五楼、庑殿顶,宽6.18米,进深1.66米,通高7.32米,通体青石建造,牌坊满布圆雕、高浮雕和低浮雕。用料宏大厚实,石柱立在石基座上,柱前后均设抱鼓石,起护杆作用,其中,中柱正面抱鼓石上镂雕石狮,明间正楼庑殿正脊两端饰有反尾上翘鱼鸱吻,正中为保护陆顶,四斗拱间为透雕花窗,横枋下正中石匾竖刻楷书“恩荣”二字。花抬枋及枋间的石板为高浮雕和透雕镂空的“双龙戏珠”“双狮戏球”“麟吐玉书”“丹凤朝阳”“八仙贺寿”“鱼跃龙门”等十多组玲珑剔透、寓意深刻的题材。在表现手法上不同的建筑部位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起护栏作用的抱鼓石的两侧用的是线刻的表现手法,起到了整体而不破环原有牌坊的柱式结构。而花抬枋及枋间的石板则应用了高浮雕且近似于圆雕的表现方法,突出了牌坊最主要而显著的位置的“双龙戏珠”和“双狮戏球”。而四斗拱间采用了低浮雕的表现手法,以丰富牌坊的内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主题的作用。整个牌坊从正面到背面的雕工精致细腻威廉希尔williamhill,刀法娴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2000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二的石狮子。传说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从此狮子被逐渐神话,人们认为它能避邪护法,而成为佛法威力的象征。狮子又被称为“百兽之王”,人们认为它可镇百兽。由于东汉开始,历代帝王陵墓石兽中均沿用石狮子护陵,用以避邪镇墓。狮子还常成为菩萨的坐骑和寺庙的建筑装饰。古代官制三公、三孤之首名太师、少师,官位显赫。大狮、小狮谐音太师、少师。“太狮少狮”图案比喻为高官厚禄、财富与权力的象征,多见于民间建筑门饰雕刻。狮子的形象被融入中国文化中,成为最具民族特色和民间色彩的典型艺术形象,深受百姓的喜爱。传说雄狮与雌狮在一起嬉戏,狮子的毛会缠在一起滚为球,球内会生出小狮子。“狮子滚绣球”“太狮少狮”图案寓意祛灾祈福、子孙繁盛、财源滚滚。广泛用于石牌坊、桥梁、望柱、建筑小品、门枕石、拴马桩等雕刻上。如:石龙桥位于广西钟山县石龙镇镇府门前,横跨于石龙河南北两岸,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建于光绪年间,全长40米,宽5.2米,高12米,正拱跨度14米,副拱跨度7米,整座桥全用青石拱建而成,未用丁点灰浆联结,充分显示出我国桥梁建筑的高超技术和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石龙桥桥堍两端各置石狮子一对,两石狮怒目圆瞪,虎虎生威,桥面两侧石栏、望柱、华盖内侧饰满浮雕图案,望柱外侧分别阴刻着“龙蟠东水”“石锁珠江”八个雄健的横幅大字,两石栏上分别雕刻有“双龙戏珠”“双凤朝阳”“八仙贺寿”“沣矶访贤”“三顾茅庐”“巧借东风”“西湖借伞”“十八相送”等神话传说和戏文掌故。这些图案在技法上都应用了浅浮雕和线刻的表现手法,刻工细腻、形象生动,使大桥溢彩流金、熠熠生辉,不但体现出清代浮雕艺术的精湛,也体现了清代戏曲艺术的兴盛,说明清代文化艺术之繁荣。石龙桥是一座融建筑、雕刻、造型、戏曲艺术于一体的古石桥,在建筑及雕刻上都有较高的造诣,为广西古石桥中所罕见。2000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三的拴马桩。明末至近代农村的石雕工艺品。在农村宅院用来拴马、牛等牲口的一种石雕桩。流行于陕西渭南地区,陇东、山西、广西一些地区也有类似作品。拴马桩的材料多为青灰石、黑青石。石桩分为桩头、桩颈、桩根三部分,其重点在桩头圆雕。雕刻题材丰富,有人物、动物、神话故事人物等,其中以石猴、人与动物等造型居多。多应用圆雕、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手法对石桩各部位进行装饰。圆雕造型浑厚、稚拙、粗犷,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与生活情趣。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四的门枕石。也叫抱鼓石或门墩,是一种石材做成的极具结构功能和艺术欣赏价值的建筑构件,位于大门的门轴下。主要功能为承托大门起转动门轴的作用。门枕石突出门外的部分称为门鼓石、门墩,是装饰的重点。做成圆形的称为圆门鼓威廉希尔williamhill,做成方形的称为方门鼓。门墩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佛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三个方面。门墩上的“狮子绣球”“五福捧寿”“九世(狮)同居”“白猿偷桃”“三羊开泰”“刘海戏金蟾”“麟吐玉书”“岁寒三友”“暗八仙”等图案,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由于封建礼教及权势的规矩制度,使得应用在建筑上的装饰图案纹样也有官位等级的差别。官位等级高的门墩图案丰富且雕工精致,官位等级低的门墩图案极少甚至没有,就一简单的方柱或圆柱门墩。门墩上的图形大多采用低浮雕或线刻,极少用透雕。浮雕栩栩如生,给人很强的视觉效果;透雕更是剔透玲珑,令人叫绝。我国各地民居的门枕石类型繁多,风格迥异。如:唐介祠位于广西省全州县凤凰乡翠西石冲村内,唐介,现广西兴安县高尚乡江东村人,宋仁宗时为御史里行。在宋一代,其后人有八九人中进士,人丁繁衍,由于家族兴旺人多,其中一支迁至全州。为纪念先人,而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兴建了这座唐介祠,该祠砖瓦木结构,有天井厢房,分上下两座。大门两侧分别立两个抱鼓石,鼓石上蹲踞着两个小狮,整个抱鼓石包括鼓、鼓石,小狮子应用了高浮雕与低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雕刻精致,不失为一件极好的石雕艺术品。该祠保护得相当完好。
中国的雕刻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它的丰富多彩,如石雕、木雕、砖雕、泥塑等不同材质表现出来的雕刻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并在不同的领域里发挥着应有的作用。雕刻艺术按用途划分有建筑雕刻、宗教雕刻以及观赏、陈设性雕刻等;按工艺划分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圆雕等。作为雕刻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石雕艺术,在我国民间石雕工艺渊源久远,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
石雕是以青石、沙石、花岗石、大理石等为材料的雕刻艺术品。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出现有石雕作品,如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头像,还有出土的商代大理石石虎、石鸟。迄今为止河北石家庄出土的一对西汉裸体石人是我国最早的大型石雕。东汉以来,佛教传入中国,由于佛教艺术的盛行,而使宗教石雕得到较快的发展,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及莫高窟的石雕造像代表了这个时期石雕艺术的巅峰水平。东汉武氏祠前有一对石狮子,是我国陵墓石狮最古老的作品,形态逼真,鬣毛清晰可见。著名的西汉霍去病陵墓石雕群是汉代石雕的代表作。这些石雕不追求自然形体的逼真摹写,而是重视结构形式的韵律,力图通过动物的跃动瞬间以及内在结构来表现动物旺盛的生命力,达到形神兼备、静中欲动的艺术效果。霍去病墓石雕以高度概括的雕刻手法而不同凡响,其独特、雄浑、沉厚、简洁的艺术风格,反映了汉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相对集中于历代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作品中。保存至今的六朝、唐、宋时期的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为数众多,为我们探求石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宋、元以后,石雕艺术向世俗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民间石雕、工艺石雕、建筑石雕逐渐成为石雕艺术的主流。明清时期石雕艺术除广泛用于建筑石雕以外,小型佛像、陈设小品、印纽等观赏性作品极为流行,石雕题材形式多样,技艺精湛,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1.吉祥图案。“吉祥”这两个字最早见于先秦战国时期的《庄子》一书。书中有“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之语,自古就是福寿喜庆的祝吉之词,也是国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依照世俗的观念,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加官晋爵、子孙满堂、富贵永年。因此,吉祥的内容是多福、添子、增寿。还有如“吉庆有余”“龙凤呈祥”“天官赐福”“麒麟献瑞”“松鹤延年”“麟凤吉祥”“一路连科”“狮子绣球”“封侯挂印”“太师少师”“天马行空”“福”“寿”等,都是人们祈盼吉祥的重要内容。
2.戏曲人物、古代英雄、神话传说以及日常生活,如“渔樵耕读”“杨家将”等。
3.避邪纳福的吉祥物与祥瑞的动物。如狮子、麒麟、凤凰、大象、鹿、仙鹤、蝙蝠及十二生肖等。
近代民间石雕广泛运用于建筑的诸多部位上,如民间建筑的梁枋、廊心墙、台基、栏杆、门狮、柱础、门枕石以及桥梁、石牌坊、石碑、镇庄兽、拴马桩以及陵墓雕刻等。其中典型的民间石雕,如石牌坊、石狮子、拴马桩、门枕石、石桥、柱础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
民间工艺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枝奇葩,而民间石雕运用在建筑装饰中,尤其是用于明清时期的建筑石雕装饰,因其有逐渐消失的趋势而更显弥足珍贵。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一的石牌坊。牌楼即牌坊,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牌坊直接渊源于汉唐时期的里坊门、其形制与古老的衡门、乌头门和棂星门有关。明朝中期,坊门的结构渐趋繁杂,形制也越来越高大,逐步演变成牌坊。牌坊以“一间两柱”为基本形式,即竖立的两柱间横接一至两根额枋,上下两根额枋之间镶牌或透雕的花板;柱要深埋,还要箍“夹杆石”以求稳定。大型的牌坊可横向展开成“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牌坊的形制相当自由,甚至可以使用一般民间建筑禁忌的斗拱,屋顶由斗拱承托形成楼檐。牌坊的斗拱、额枋、夹杆石和屋顶都是重点装饰的部位。如:位于广西钟山县玉坡村的“荣恩石牌坊”古建筑,是广西有名的最具地方特色的古建筑之一。该牌坊位于该村廖氏宗祠前,是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该村进士廖世德为纪念其祖所建。牌坊占地10.30平方米,四柱、三间、五楼、庑殿顶,宽6.18米,进深1.66米,通高7.32米,通体青石建造,牌坊满布圆雕、高浮雕和低浮雕。用料宏大厚实,石柱立在石基座上,柱前后均设抱鼓石,起护杆作用,其中,中柱正面抱鼓石上镂雕石狮,明间正楼庑殿正脊两端饰有反尾上翘鱼鸱吻,正中为保护陆顶,四斗拱间为透雕花窗,横枋下正中石匾竖刻楷书“恩荣”二字。花抬枋及枋间的石板为高浮雕和透雕镂空的“双龙戏珠”“双狮戏球”“麟吐玉书”“丹凤朝阳”“八仙贺寿”“鱼跃龙门”等十多组玲珑剔透、寓意深刻的题材。在表现手法上不同的建筑部位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起护栏作用的抱鼓石的两侧用的是线刻的表现手法,起到了整体而不破环原有牌坊的柱式结构。而花抬枋及枋间的石板则应用了高浮雕且近似于圆雕的表现方法,突出了牌坊最主要而显著的位置的“双龙戏珠”和“双狮戏球”。而四斗拱间采用了低浮雕的表现手法,以丰富牌坊的内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主题的作用。整个牌坊从正面到背面的雕工精致细腻,刀法娴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2000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二的石狮子。传说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从此狮子被逐渐神话,人们认为它能避邪护法,而成为佛法威力的象征。狮子又被称为“百兽之王”,人们认为它可镇百兽。由于东汉开始,历代帝王陵墓石兽中均沿用石狮子护陵,用以避邪镇墓。狮子还常成为菩萨的坐骑和寺庙的建筑装饰。古代官制三公、三孤之首名太师、少师,官位显赫。大狮、小狮谐音太师、少师。“太狮少狮”图案比喻为高官厚禄、财富与权力的象征,多见于民间建筑门饰雕刻。狮子的形象被融入中国文化中,成为最具民族特色和民间色彩的典型艺术形象,深受百姓的喜爱。传说雄狮与雌狮在一起嬉戏,狮子的毛会缠在一起滚为球,球内会生出小狮子。“狮子滚绣球”“太狮少狮”图案寓意祛灾祈福、子孙繁盛、财源滚滚。广泛用于石牌坊、桥梁、望柱、建筑小品、门枕石、拴马桩等雕刻上。如:石龙桥位于广西钟山县石龙镇镇府门前,横跨于石龙河南北两岸,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建于光绪年间,全长40米,宽5.2米,高12米,正拱跨度14米,副拱跨度7米,整座桥全用青石拱建而成,未用丁点灰浆联结,充分显示出我国桥梁建筑的高超技术和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石龙桥桥堍两端各置石狮子一对,两石狮怒目圆瞪,虎虎生威,桥面两侧石栏、望柱、华盖内侧饰满浮雕图案,望柱外侧分别阴刻着“龙蟠东水”。
“石锁珠江”八个雄健的横幅大字,两石栏上分别雕刻有“双龙戏珠”“双凤朝阳”“八仙贺寿”“沣矶访贤”“三顾茅庐”“巧借东风”“西湖借伞”“十八相送”等神话传说和戏文掌故。这些图案在技法上都应用了浅浮雕和线刻的表现手法,刻工细腻、形象生动,使大桥溢彩流金、熠熠生辉,不但体现出清代浮雕艺术的精湛,也体现了清代戏曲艺术的兴盛,说明清代文化艺术之繁荣。石龙桥是一座融建筑、雕刻、造型、戏曲艺术于一体的古石桥,在建筑及雕刻上都有较高的造诣,为广西古石桥中所罕见。2000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务员之家: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三的拴马桩。明末至近代农村的石雕工艺品。在农村宅院用来拴马、牛等牲口的一种石雕桩。流行于陕西渭南地区,陇东、山西、广西一些地区也有类似作品。拴马桩的材料多为青灰石、黑青石。石桩分为桩头、桩颈、桩根三部分,其重点在桩头圆雕。雕刻题材丰富,有人物、动物、神话故事人物等,其中以石猴、人与动物等造型居多。多应用圆雕、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手法对石桩各部位进行装饰。圆雕造型浑厚、稚拙、粗犷,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与生活情趣。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四的门枕石。也叫抱鼓石或门墩,是一种石材做成的极具结构功能和艺术欣赏价值的建筑构件,位于大门的门轴下。主要功能为承托大门起转动门轴的作用。门枕石突出门外的部分称为门鼓石、门墩,是装饰的重点。做成圆形的称为圆门鼓,做成方形的称为方门鼓。门墩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佛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三个方面。门墩上的“狮子绣球”“五福捧寿”“九世(狮)同居”“白猿偷桃”“三羊开泰”“刘海戏金蟾”“麟吐玉书”“岁寒三友”“暗八仙”等图案,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由于封建礼教及权势的规矩制度,使得应用在建筑上的装饰图案纹样也有官位等级的差别。官位等级高的门墩图案丰富且雕工精致,官位等级低的门墩图案极少甚至没有,就一简单的方柱或圆柱门墩。门墩上的图形大多采用低浮雕或线刻,极少用透雕。浮雕栩栩如生,给人很强的视觉效果;透雕更是剔透玲珑,令人叫绝。我国各地民居的门枕石类型繁多,风格迥异。如:唐介祠位于广西省全州县凤凰乡翠西石冲村内,唐介,现广西兴安县高尚乡江东村人,宋仁宗时为御史里行。在宋一代,其后人有八九人中进士,人丁繁衍,由于家族兴旺人多,其中一支迁至全州。为纪念先人,而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兴建了这座唐介祠,该祠砖瓦木结构,有天井厢房,分上下两座。大门两侧分别立两个抱鼓石,鼓石上蹲踞着两个小狮,整个抱鼓石包括鼓、鼓石,小狮子应用了高浮雕与低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雕刻精致,不失为一件极好的石雕艺术品。该祠保护得相当完好。
正文: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一、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全国各地的画像石,雕刻技法最丰富的是山东、苏北地区。而在山东、苏北地区,济宁、枣庄的画像石雕刻技法种类最多,式样也最全。目前,对济宁、枣庄地区画像石雕刻技法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虽然不多,而综合考察山东或全国画像石雕刻技法的论述中,引用的资料却无不以济宁、枣庄地区为重点。纵观的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主要有六种:
(一)、阴线刻。不管石面光滑或粗糙,图像全部用阴刻线条来表现。多数还在物象轮廓内施刻麻点、虚线或鳞纹,以突出物象质感。例如邹城龙水,枣庄大洼、滕州岗头、兖州农机学校等画像石。也有少数画像石线刻物象内不再刻点、线、纹,例如薛城南常乡画像石和邹城龙水的部分画面。
(二)、凹面线刻。物象轮廓内雕成凹面,物象轮廓用阴线刻成。嘉祥五老洼、邹城师专、济宁师专等地出土的画像石用此刻法。物象外石面有的光滑,有的则刻成竖线纹。
(三)、减地平面线刻。物象轮廓外减地(有深有浅),凸出的物象轮廓平面上再刻阴线或用朱线墨线勾绘,表现物象细部。如嘉祥宋山、邹城野店、梁山后集、泗水陈村、滕州西户口等地,都出土过这种画像石。其中又因对减地方式、深浅和对物像细部表现形式的不同,又分为下列四种:
3、深剔地平面线者不同的是,以上两者凿纹与铲纹极浅。而此技法在图像的轮廓外剔地较深,一般来说约有1到2公分。图像较密集,轮廓外面积也较小。
4、剔地平面线刻:指在图像的轮廓外剔地,而在图像内部细部上,施以朱、墨线条表现,不加刀刻。
(四)浅浮雕。物象轮廓以外减地,物象凸出呈弧面,在物象上按需要刻出不同的弧面,以表现物体各部位的立体效果,有些细部或再施阴线处理。微山两城、邹城郭里、滕州东寺院、台儿庄李庄等地,皆出土过此类画像石。
(五)、高浮雕,减地后物像弧面浮起较高,细部起伏明显,有较强的立体感,如山东安丘墓门额的卧鹿像。
(六)、透雕,把物像的某些部分刻透镂空,使之类似立体的圆雕,如安丘墓中柱的人物像因素。济宁、枣庄的画像石雕刻技法基本涵盖了我国汉画像石雕刻技法的所见种类,而在此区域中又以济宁嘉祥和枣庄滕州的画像石最为精彩。嘉祥武梁祠的汉画像是我国的艺术之宝,多次被收录历史文献之中。
嘉祥汉画像石以其精美的雕刻闻名于世,特别是以武梁祠的最为突出。纵观嘉祥地区画像石其雕刻技法主要有四类:
(一)、减地平面阴线刻。这种雕刻技法在嘉祥地区使用的较为广泛。嘉祥武梁祠、宋山、齐山、甸子、南武山等地,都出土过这种画像石。以武梁祠、宋山一批居多。嘉祥地区的减地平面线刻画像石主要是凿纹减地平面线刻。在制作时先把石面打磨光滑平整,凿纹一般采用较为细密的竖凿纹(徐村有斜纹处理),凿纹一般较浅,图像突出的幅度不大。在图像的刻画上外轮廓线清晰严谨,用线婉转流畅,视觉上较为突出,与皮影和剪纸有相似之处,由此可见作者的雕刻技法精湛娴熟。画像石的创作虽然以刀作笔,以石为纸。但工匠们对线条的运用却得心应手。根据不同的需要,或婉转流畅,或刚直豪,。或粗壮有力,在坚硬的石块上创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历史教科书中的《荆轲刺秦王》一图便是来源于嘉祥武梁祠的汉画像。
(二)、凹面阴线刻。嘉祥五老洼、吴家村、花林村、刘村洪福院、蔡氏园等地出土的画像石用此刻法,其中五老洼较有代表性。此种技法图像的雕刻低于平面,制作时先将石头用竖阴阳刻线加工,再在石面上画上图像,然后把图像部分减低于石面,图像的细部一般用阴刻线表现。嘉祥所见的减地较浅,视觉上感觉像是阴模,给观者一种错觉,作者自认为不如图像突出平面的形式感强。这也是画像石发展的一种趋势。
(三)、平面浅浮雕。宋山第二批有一例。此种技法是在减地平面刻的基础上的一种延伸,与减地平面刻相比减地更深一些,一般1-2公分左右,在突起的部分作者有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把突起的形体轮廓的边线处理成弧形。此种技法在表现上加进了浮雕的雕刻技法,形体饱满生动,视觉效果也更加突出。宋山所见的一石减地较浅,弧面起伏不大,有减地平面线刻的影子,估计是两种技法转型时期之作。
(四)、平面阴线刻。此种技法的制作过程是先把石面打磨光滑平整,然后直接用阴线刻出图像。嘉祥仅见红山一石是阴线刻。这种形式在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中是绘画性最强的一种。
四种雕刻技法中,阴线刻是以刀,用线条表现物象内容,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表现手法。雕凿的线条,肯定比描绘的线条要简单、拙朴,若在轮廓内补以麻点或虚线,物象便被凸现出来。对表现物象来说,这种做法比单施阴线的效果要好得多。但在粗糙的石面上,物象内外都是斑斑点点,即使这样做,效果也不是很好。于是,工匠们使用类似绘画中线条轮廓内填彩的做法,将物象轮廓雕成凹平面;或者将物象轮廓外的地子减去,视觉效果就比单纯的阴线刻要醒目、强烈得多。减地平面阴线刻和凹面阴线刻在形式上比单纯的阴线刻更进一层,是阴线刻向浮雕过渡的一个阶段。这两种技法所刻的图像的轮廓线和细部的线条刻画的非常流畅纤细,技巧灵活娴熟,表现也夸张大胆,能够很生动的表现刻画对象的形象特点。这两种技法是嘉祥地区出现较多的表现形式,也是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中的的典范。浅浮雕技法当是借鉴了圆雕工艺之法,它将减地平面线刻发展成弧面,弧面取代了外轮廓线,因此立体感更加强烈。在雕刻工艺上,这与阴线刻、凹面线刻、减地平面线刻有本质的不同。前三者是以线为主的平面表现,而此是以面为主的立体表现。西汉文、景至武帝末的画像石,雕刻技法皆为阴线刻。线条朴拙,甚至有些塞滞之感。物象内或有麻点,但都是粗糙不规矩。画像内容也单调,多为树、房、璧纹一类的图案。很显然,这时的画像石艺术还处在孕育期。每种技法因时间、地域之别,又存在着一种差异。不同的技法是决定画像石艺术风重要30年代时,滕固在《南阳汉画石刻之历史的及风格的考察》一文中,就将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做了根本区别。他说:“对于中国的石刻画像,也想大别为两种:其一是拟浮雕的,南阳石刻属于这一类。其二是拟绘画的,孝堂山武梁祠的产品是属于这一类。”这种分类看似简单,却是抓住了实质。
(一)发展趋势:昭、宣时期至西汉末,画像石数量大增,内容也丰富起来。雕刻技法主要是阴线刻并施麻点或虚线,另外还出现了凹面线刻。前者如邹城南落陵画像石,线条生动、洗练而准确,麻点和虚线的衬刻讲究位置和视觉效果;后者如金乡香城堌堆、济宁师专、微山岛沟南村画像石,凹面较浅,而且很少再衬刻阴线,物象比例也有些失调。东汉早期是凹面线刻最盛行的时期,凹面深浅适度,外轮廓线清晰,根据不同需要而衬刻在轮廓内的点、线,既简练又准确;物象比例适当,尤其注意表现动物、人物的姿态和动作,嘉祥五老洼画像石是其代表。这个时期仍然存在阴线刻,例如邹城师专画像石,内容布局、物象比例与同类题材的凹面线刻极似,只是没有凹入剔平物象而已。值得注意的是,减地平面线刻开始使用,微山两城、台儿庄邳庄、滕州大郭都曾有出土。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减地较浅且不光滑,物象上的阴线也较简单。东汉中、晚期是汉画像石最辉煌的时期,各种雕刻技法均已齐全,并走向成熟。线刻、凹面线刻单独出现的不多,与其它刻法配合使用的作品还存在着。减地平面线刻快速发展,并很快成为本阶段的主要刻法之一。它与阴线的配合,不单是在凸起的物象内,物象外也经常配以线条来表现人物的胡须、车马的绳索或武器的细部。此类作品以嘉祥齐山、宋山所出及武氏祠作品为典型。本阶段新出现的另一种基本刻法是浅浮雕,数量最多,技艺也最精湛,邹城郭里、微山两城、滕州龙阳店等地常见此种刻法。浅浮雕常配以线刻来表现细部,邹城大故村出土的两块画像石,浅浮雕的大树下,人物手持的弓箭就用线刻来表现。这一多种技艺配合雕凿的方法,更加充分地把物体展示出来,达到了单种技法难以表现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嘉祥地区的汉画像石最早可追溯道昭、宣时期至西汉末,由嘉祥洪山一石的阴线刻发可知,但也存在时间偏后的可能性,因为阴线刻法到后期都有使用的记录。东汉早期嘉祥的汉画像进一步的发展,范围有所扩大,而且技法上也逐渐成熟。东汉早期具有代表性的刻法即为凹面阴线刻,嘉祥的五老洼士其代表之作。属于这一时期的还有宋山第二批的部分画像石。嘉祥武氏祠、齐山及宋山一批的画像石应该是东汉中晚期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汉画像已经达到辉煌时期,嘉祥也不例外。这一时期的刻法比较全面各种技法都有出现,但减地平面线刻较为突出。到东汉晚期汉画像的雕刻技法有进一步发展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相继出现,而这几种技法目前在嘉祥地区却没有大量出现,由此可以猜想或许嘉祥此时的经济文化方面有所减退,豪强地主或达官贵人在嘉祥的地位下降,以至于在汉画像上没能体现出来。
(二)区域性特征:嘉祥周边地区出土的画像石,作风存在着较明显的区别,除画面的构图风格外,主要是雕刻技法的不同。以微山湖为界,湖之西,嘉祥—济宁区盛行凹面线刻和减地平面线刻,浅浮雕除见于喻屯城南张出土的一批外,别处皆未发现。减地平面线刻与浅浮雕技法共存,这里人大概不喜欢把物象的凸面凿成弧面。湖之东,两城—邹城及曲阜城区,西汉时流行线刻,东汉初盛行凹面线刻,兼有线刻,东汉中晚期盛行浅浮雕。嘉祥常见的减地平面线刻,这里很少有。曲阜旧县出土的几块减地平面线刻作品,作风不仅与嘉祥迥异,与其它小区也不一样,一眼便能看出,此乃临沂地区东汉中、晚期常见的风格。
由此从嘉祥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中可以略窥一斑,能构简单推断出嘉祥地区当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以及绘画和雕刻艺术的的发展趋势,为我们研究汉代的文化艺术提供一些佐证。
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区域遍布国内各大城市与重点城市不同,城市商业银行因为自身经营牌照的限制而无法实现网点的大规模延伸。但是对于众多地处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城商行而言,独特的区域资源禀赋决定了这些城商行行业金融模式较强的可操作性,抓住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特征推动行业金融运作是城商行融入区域主流经济、培育与发展与区域主流经济相配称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下面我们以东部沿海某省份一县域集群行业金融的开发为案例阐明城商行行业金融服务的介入。1.A县石雕石材行业发展介绍A县是全国石雕石材加工能力最强、工艺最精湛、技术最先进、出口量最大的石雕石材集散地,全县石材工艺品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40%左右。据不完全统计,A县石雕石材生产企业有1300多家,从业人员11.8万人,初步形成以××、××等为龙头的国际性石雕产业基地,石雕产品畅销国内外,2010年全县石雕石材业实现产值143.14亿元、出货值50亿元,享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2011年该县所在地级市B市提出各县(市)要结合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进一步深化、细化产业发展规划,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其中,A县要做大做强石雕石材等专业市场。2.石雕石材行业链及资金需求分析图1A县石雕石材行业链示意图A县石雕石材行业是一个成行成市的完整产业,并已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链(图1)。石材雕艺、石制品企业处于这一产业链的中间,从上游石材荒料及工程机械设备企业购置原材料及机械设备,承接下游进出口公司、贸易公司等一级经销商订单或者将产品直接销售给包括建筑工程企业、市政园林、陵园等在内的终端消费者,部分小型石雕、石制品企业还从大型石雕、石材企业中获取代工订单从事生产加工,经过多年的发展,A县石雕石材产业链日趋成熟、规模明显,成为当地、乃至全市的优势产业之一。遵循上述行业链供求关系的物流与资金流是石雕石材行业价值链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城市商业银行介入石雕石材行业金融的切入点:石材雕艺、石制品企业需要采购石材荒料、雕刻机械设备从事石材雕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原料与机械设备采购资金需求构成这一行业链的第一重资金需求。第一重资金需求的内源融资渠道来源于销售资金回流,然而,石材雕艺企业回流的货款并不一定以现金的形式出现,特别是下游企业处于较为强势地位、或者为长期合作伙伴的情景下,应收账款或者票据是更为常见的货款回流形态;此外,由于上一批订单与下一批订单之间的时间交叉或者应收账款的账期较长导致出现暂时困难。上述情景的出现都会加大石雕石材企业对外源融资的需求,而银行信贷资金无疑成为多数石雕石材企业的主要外源融资渠道之一。石雕石材企业的第二重资金需求来源于扩大再生产或者临时订单的增加。即使企业原先的资金安排能够满足简单再生产采购原材料与机械设备需要,仍然难以应付突发状况的出现,特别是对于临时订单的增加,往往都是难以预料的,这种情况下,更需要以银行信贷为主的外源融资来填补内源融资或资金安排的空缺。针对这种情况,商业银行也已经开发了相应信贷产品来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行业金融开发模式下的信贷产品需求能够得到有效的满足。第三重资金需求则源于石雕石材企业的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或者行业转型、升级投入需求。随着石雕石材行业的集群化发展及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近几年国内石雕行业逐渐出现供过于求的买方局面,买方借机压价,行业出现竞相降价的不良竞争格局;出口方面,虽然行业有过几次集体提价,但幅度远不及人民币汇率波动,导致出口压力加重,石雕行业逐步外销转内;国内宏观经济方面,员工工资上涨、原辅材料运输费用上涨一致推高行业加工成本。作为国内最大的石雕生产、出口基地,A县石雕行业面临发展转型、升级。在这种情况下,石雕石材企业的资金需求更加迫切,能否获取足够的资金支持将成为石雕石材行业转型、升级能否成功的重要制约因素。3.石雕石材行业金融服务方案安排面对石雕石材行业企业的上述三重资金需求及不同石雕石材企业的资源禀赋差异,本文设计如下行业金融服务方案以满足不同石雕石材企业的不同资金需求(图2):
(1)与石雕石材同业公会建立战略合作建立与当地石雕石材同业公会的战略合作是行业客户集群开发的重要一步,一方面,利用石雕石材同业公会行业自律组织所形成的“信誉圈”充分获取会员企业及行业的动态信息;另一方面,发挥同业公会对会员企业的充分认识,由同业公会推荐会员企业参与商业银行相关行业金融服务项目。34(2)基于公会推荐会员企业的联保联贷联保联贷是指若干借款人自愿组成一个联合体,联合体成员之间协商确定贷款额度,向银行联合申请贷款,并且共同向银行做出承担保证责任的承诺,联合体内的每个成员均对其他成员因向银行申请借款产生的全部债务提供连带保证责任,银行藉此发放一定额度流动资金贷款的业务。联保联贷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的一项重要创新,联保联贷模式下,联保企业无需提供任何抵质押品,每家企业根据融资额度缴纳部分保证金,保证金总额覆盖单户最高额度即可。与此同时,基于同业公会推荐会员企业,再由这些会员企业自愿组成联保体则进一步降低了信贷发放前的“逆向选择”风险的发生。事实上,这一模式已经在B市得到推广,2011年,B市城商行与B市下辖的C县布料同业公会建立了合作框架,在当地首创“布料市场商户联保贷款业务”,该公会依托在全国建立的信息网络平台及工商、税务等信息系统,定期对会员经营情况、诚信度、融资合作情况进行等级评定,鳞选出优质布料经营商户向B市城商行推荐,B市城商行尝试开展了“商会+企业+银行”的信贷担保业务,对公会推荐的诚信企业进行优先授信,并在贷款利率方面给予适当优惠。截至2011年末,B市城商行共向241户C县布料专业市场客户授信(占公会会员企业数量的70%以上),累计发放贷款14.7亿元,贷款余额5.1亿元,有力地支持C县特色集群行业的发展。(3)小企业抵押循环贷款业务为了满足石雕石材小企业“短、频、急”的资金需求特点,为石雕石材小企业建立稳定的融资渠道,银行可以提供期限、提款、还款等更为灵活的抵押循环贷款业务。所谓小企业抵押循环贷款是指商业银行与石雕石材小企业客户一次性签订循环贷款借款合同,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和额度内,石雕石材企业可以多次提取资金、逐笔归还、循环使用的贷款业务,以此灵活支持其生产经营。小企业抵押循环贷款业务只需落实最高额抵押,在此抵押授信额度及规定期限内可以随时借款、及时调剂资金盈缺,节省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同时,整借零还的贷款还款方式还可以为小企业节省利息支出,真正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服务理念。(4)先票后货提货担保业务石雕石材企业为组织订单生产,采购石材荒料或工程机械设备,在没有足额抵、质押物或保证的情况下,可以依托真实的货物交易背景及较有实力与知名度的供货商,通过与商业银行、上游供货商签订三方协议,从银行取得授信,向上游供货商先行支付货款;上游供货商收到货款后按照购销合同及三方合作协议书约定发运融资项下的货物,通过以银行作为收货人、发运到银行指定地点等方式协助银行控制风险。先票后货提货担保业务一方面解决了石雕石材企业抵质押担保难题,缓解其因为流动资金不足而无法采购组织生产所需的石材荒料或工程机械设备,另一方面还可能因为及时付款而获取一定的商业折扣及其他利好。(5)盘活企业流动资产的结构性融资所谓结构性融资,是指企业将拥有未来现金流的特定资产(包括应收账款、存货等在资产中占比不小的流动资产以及预付账款等流动资产)剥离出来,并以这种特定资产为标的进行信贷融资。此种融资模式目前运用得最为广泛的包括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及订单融资业务。应收账款融资是指石雕石材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其具有真实交易或服务背景、且无争议、银行认可的应收账款作质押担保,银行藉此提供融资的业务。信用交易背景下应收账款的大量产生占用了石雕石材企业不少流动资金,因此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速度,对于那些急需资金组织生产的石雕石材企业而言,如何盘活占比不小的应收账款是其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应运而生,通过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可盘活石雕石材企业的应收账款,加速其流动、减少流动资金占用,降低企业财务费用,在获得银行授信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自身赊销能力,放松销售政策,有利于扩大销售规模,与下游经销商或者强势建筑企业、市政施工单位维持更加稳定的购销关系。订单融资是指石雕石材购销双方签署订单合同后,银行应订单接收方的申请,依据其真实有效的订单合同,以订单项下的预期销货款作为主要还款来源,向订单接收方提供用于满足订单项下原材料、组织生产、施工和货物运输、销售等资金需求而提供的短期融资业务。订单融资业务的核心在于以订单为基础进行融资,并与基于订单下的资金回流进行衔接,通过订单融资解决石材雕艺、石制品企业接到企业订单,特别是优质企业或市政工程建设单位采购订单,但缺乏资金运作的情况。特别是随着A县石雕石材企业与建筑行业更加紧密的结合,接受大型建筑企业、市政工程建设单位的订单组织生产,将雕艺文化与建筑产业相结合、提升建筑产业文化内涵将成为未来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符号是一种复杂的概念,对于符号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人们在认知的过程中,象征一定意义的文字或者图形及图像、声音的组合,还可以是一种思想及文化。简言之,符号就是能够表达或者预示某一事物的标志。
民间艺术能够体现一个地方的文化精髓,利用客观存在的事物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者精神一直进行传达,能够调动人们的联想,可以说是特定事物蕴含的抽象意义。而民间艺术能够成为符号,是因为它是所有符号系统的主样式,比如色彩、造型、图案等均是在物理领域中存在的主要形式,此外还有与其紧密联系的抽象内容,比如民间艺术内涵。因此,民间艺术符号与符号的“所指”、“能指”属性是一项的。宁夏自古以来是我国东西交通的要道,孕育出古老悠久的艺术文明。宁夏主要民间艺术符号主要有剪纸、雕刻、泥塑等。这些特殊的艺术符号代表了宁夏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及文化遗存,在环境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宁夏民间剪纸具有自由透视的造型特点,在环境设计中应用其这一特点可以呈现出一种清新的视觉语言,促进环境设计回归自然,这种应用打破了传统环境设计中“近大远小”的规律,会让人们在视觉上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在环境设计中引进剪纸自由透视造型设计理念的手段主要有两种:①在空间内外关系的表现上,宁夏民间剪纸能够透过一种物体看到另一种物体;②在前后关系的表现上,宁夏民间剪纸利用视点围绕手法,能够描绘出物象的所有侧面。宁夏民间剪纸具有虚实结合的特点,在环境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设计,虚实互动,促进信息能量传递的效率。在环境设计中不仅要看到“实形”,还要看到“虚形”,促进阴阳的相互依存,实现阴阳互补。在环境设计中合理应用民间剪纸的阴阳观可以为其环境设计师带来新的设计思路,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设计效果。
在现代的环境设计中,城市的广场的绿地及居住等地区环境设计中都运用石雕艺术进行,随着现在技术的不断进步与艺术的不断发展,雕刻艺术也随着人们审美的不断提高而发生变化,因此,在运用宁夏雕刻艺术这一民间艺术元素的时候要注意与相关联的因素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审美要求,另外也能发挥出雕刻艺术独特的魅力。
宁夏的寺中很多地方设计采用了传统的石雕工艺,这种石雕工艺能够赋予建筑的纹样与色彩生气和活力,让建筑更加具备质感与美感。其中,在寺的石雕中砖雕工艺、木雕工艺、石膏雕花的工艺以及琉璃工艺最具特色。①宁夏砖雕工艺是寺装饰的重要元素,因为具有户外的耐久性而被大量的使用。砖雕一般在宁夏的的建筑中多用于脊饰和影壁墙的装饰,主要的构成材料就是青砖及异型砖,一般通过烧制人后打磨再落样最后雕刻等复杂的工序完成。②宁夏寺的木雕的装饰一般用于寺内的廊柱及顶棚等部位。木雕具有工艺图案强的特点,因此可以做高浮雕也可以做透雕等各种不同的效果,可以以平面的形状凸显也可以以低浮雕的形式表现。③石膏雕花也是宁夏寺的特有元素。石膏雕花主要有石膏组花和镂空石膏花及石膏花带等三种类型。根据大小不同及形态的不同可以用在不同的环境中。④琉璃花雕本来是汉族的传统的手工艺术,后来被教建筑进行借鉴并进行发扬光大,广泛地应用于寺的顶部及墙面和檐部。琉璃花雕具有耐久性和釉面光滑的优点,因此能够表达出色彩自然的光感。宁夏的四旗梁子的拱北,建筑的封顶等全部都是采用的琉璃的艺术,主要的色彩一绿、青及蓝为主要,给人一种庄严神圣的环境氛围,在地域环境设计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石雕艺术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主要是采用山石与水景及花卉等相组合的方式,石雕发挥着重要的指导及连接的作用。园林石雕艺术能够将优美的自然环境更好的表达出来,一般石雕在园林环境设计中侧重于装饰性,有些石雕艺术品会结合植物进行装饰。因此,在进行环境设计时,要注意选用石雕的体积要合适,石雕产品的色泽及纹理是园林环境设计中要首先注意的,只有恰当的运用石雕产品,在园林环境设计中才能增加层次感,起到更好的衬托作用。街道花园及人行步道的石雕作品,要求不仅仅具有美化城市环境的功能,还要具有完善城市功能的作用,最主要的作用是能够将城市的品味进行提升,形成新的具有现代气息的环境设计概念。石雕艺术在广场设计中一般是表达纪念的主体,纪念一些与城市有关的人物等等。一般而言,石雕的设计规模比较大,所以在环境设计中石雕要根据广场的不同性质及规模来进行艺术处理,以便表达出广场的实用性和特色。
运用民间艺术在造物处理上对于现代环境艺术重要的启发意义,通过宁夏民间瑰宝剪纸、雕刻造型符号在环境艺术中的对策研究,能够让人们利用相应的媒介语言去感悟它所蕴含的意境与情感及其重要性。
徽州地处皖南盆地中心,黄山以南,天目山以北,古代曾为山越人聚居地。秦代在黟县置郡名“歙州”,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因其年号改歙州为徽州[1],徽州府下辖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和婺源6县。明代中叶以后徽商势力兴起,为光耀门楣,“贾而好儒”的徽商们回乡后大兴土木,据《歙县志》载:“商人致富后,重返故里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2]徽商在建筑中融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内部装饰的巧思,创造出独特的徽派民居建筑。徽派民居将南方干栏式建筑和北方四合院相结合,形成了高脊飞檐、粉墙黛瓦、错落的马头墙和精美的砖木石雕的风格特征。歙县、休宁、祁门、黟县4县现隶属安徽省黄山市,婺源隶属江西省上饶市,绩溪隶属安徽省宣城市。截至2014年,除婺源、绩溪两县外,黄山市版图内的徽州区域,尚有地面历史文化遗存11000余处[3]。“有堂皆设井,无宅不雕花”。徽派民居注重内部装饰,徽州民间艺人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优势,以徽州地域的砖、木、石为材料,发展出“徽州三雕”的建筑装饰艺术[4],其中砖雕多装饰在门楼、门罩部位;木雕多装饰在室内木构架和门窗部位,而石雕则装饰在门枕、柱础和牌坊等部位。“徽州三雕”受到新安画派和徽派版画的影响[5],综合采用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圆雕等多种雕刻技法,装饰题材则涵盖几何、植物、动物、人物故事、生产生活、佛道、忠孝节义、园林山水和吉祥器物等图案[6],从而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和富丽的生活气息。“徽州三雕”的装饰内容与形式受到明清时期徽州社会政治、宗法礼仪和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反映了明清时期徽州社会群体的生活形态和审美心理,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基因,需要在当代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建筑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在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世界的记忆”项目,在世界范围内推动建筑遗产数字信息化保护[7];1997年浙江大学的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敦煌艺术的数字化保护项目[8];2003年故宫博物院和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共同创立故宫文化资产数字研究所,并故宫VR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宫殿》[9];2012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用三维全景扫描仪制作出镰仓大佛的数字信息模型,并借助数字信息模型重建了毁于1498年的庇护大佛的主殿建筑[10]。本文选择徽派民居典型代表(程氏三宅)作为研究案例,应用激光三维扫描技术采集程氏三宅中建筑装饰的原始数据,对采集到的几何数据开展再设计和3D打印,探索当代徽派民居建筑装饰的数字化传承方式。
程氏三宅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原柏树街的6号、7号、28号(柏树街现为黄山市商业步行街),由于三幢徽派民居均为明代始建,建国后居民登记亦均为程姓,故统称为“程氏三宅”[11]。经考证,程氏三宅中的6号宅约建于明代中期(有明代天启元年程家堂兄弟之间的过户契约为证),7号宅与28号宅建于明代后期,其中28宅的后厅毁于火灾,于清代重建,程氏三宅完整保留了明代徽州民居的建筑形制,是徽派民居鼎盛时期的遗物,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建筑学家傅熹年先生称为“明代民居之瑰宝”。1981年“程氏三宅”被确定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地方政府予以收购、维修和开放。2001年“程氏三宅”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黄山市屯溪区柏树街一带在明代时是徽州程氏家族的聚居地,程氏三宅是明代成化年间由礼部右侍郎程敏政所建的宅院。程氏三宅中的6号宅与7号宅中间由火巷相连,28号宅位于7号宅以东,相距约30m。程氏三宅均属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底层采用抬梁式架构,置五架梁于楼层,形成楼厅。每幢均呈“H”型三合院,分前后两进厢房,屋面覆盖蝴蝶瓦,东西两侧的马头山墙呈三级封护延伸到屋脊。程氏三宅建筑构造严谨,砖雕、木雕、石雕、彩画、书法匾额等装饰精美,6号宅、7号宅、28号宅的地理方位均坐北朝南偏东,一脊两堂,前后两天井,四周马头墙封护。其中,6号宅一进五开间,7号宅一进三开间,28号宅由南向北依次为前进、后进、厨房及庭院,前后二天井,厨房与后进由火巷隔开,东西山墙由南向北逐渐内收[12]。
程氏三宅的建筑装饰非常丰富,如果依据装饰部位可分为梁柱装饰、窗扇装饰、门墙装饰;依据装饰材料可分为木雕、砖雕、石雕和彩画;依据装饰技法可以分为彩画、线刻、浮雕、圆雕和镂雕。程氏三宅的典型建筑装饰如表1、表2所示,表1是程氏三宅中的梁柱装饰,表2是程氏三宅中的窗扇装饰和门墙装饰。依据上表1、表2可知,程氏三宅中的建筑装饰以木雕形式为主,砖雕次之,石雕再次之,彩画限于在梁枋部位使用。这是由于:①徽派民居室内的梁柱、门窗、楼梯等部位与人的视觉、触觉接触密切,而这些部位都由木材制作;②木头材质柔软细腻,容易雕刻出丰富的空间层次和造型细节;③与砖材、石材相比,中国人更喜欢具有柔软而富有生命感的木材[13];④砖雕和石雕由于材料和工艺限制,主要用于门楼、门罩、柱础、门枕等部位,砖雕、石雕的复杂程度和表现力均不及木雕。从表1、表2可以看出,装饰形式有包袱锦彩画、梁眉线刻、窗槛浮雕、撑拱圆雕、门楼镂雕等,程氏三宅的建筑装饰空间层次多样。从表1、表2可以看出,装饰纹样有梁眉曲线、窗扇万字几何纹、雀替草龙纹、叉手的卷草植物纹、撑拱和合二仙的人物纹等,程氏三宅的建筑装饰纹样围绕“吉祥”[14]的寓意从简单到复杂、从隐喻到明喻多维度展开,体现出住宅主人对幸福、安宁、美满生活的心理期许。
2020年8月12日,在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面向中国传统纹样当代呈现的3D打印技术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9-006)》的资助下,和黄山市程氏三宅古民居博物馆签订了技术协议,笔者与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专业文物扫描团队一起来到安徽省黄山市商业步行街上,对程氏三宅中的“徽州三雕”建筑装饰开展三维扫描科学研究。程氏三宅的数字化传承分为两个步骤:第一,在程氏三宅中选择适宜的建筑装饰构件,采用手持式激光扫描设备采集程氏三宅中木雕、砖雕和石雕的原始几何数据,并通过GeomagicEssentials等CAD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拼接、修补,获得完整的三维扫描模型;第二,将拼接、修补完整的三维扫描模型导入Zbrush三维设计软件,并通过切割、打散、重构的当代设计方法开展再设计,获得室内摆件、饰品等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案,最后通过3D打印进行制作。
由于程氏三宅中的“徽州三雕”装饰构件分布在建筑的多个不同部位,而且大多为小尺寸空间对象,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三维扫描团队采用多功能手持3D扫描仪(EinScanPro2XPlus)和配套的后台笔记本电脑工作站,手持式3D扫描仪的自带光源采用三色LED灯,在精细扫描模式下工作时,扫描精度最高达0.05mm,扫描速度为20帧/s[15],可以支持的数据格式包括OBJ、STL、ASC、PLY、P3和3MF等。在适合的光照条件下,通过可移动扶梯的支撑,先临三维的文物扫描工作人员针对程氏三宅的门墙、窗扇、梁柱、瓦当滴水等部位的“徽州三雕”采集数据,如图1、2、3所示。从8月12日开始,一直到8月13日中午(程氏三宅古建筑夜间不能通电照明),笔者和先临三维文物扫描团队针对程氏三宅的10多处“徽州三雕”装饰构件进行了三维扫描,回到杭州后,将采集到的几何数据导入GeomagicEssentials等CAD软件中经过两个多星期的拼接、修补等后期处理,获得了一系列的“徽州三雕”的三维数据模型(多边形面片),如图4所示。图4中放置了8个具代表性的“徽州三雕”三维扫描模。